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数据看波马系列 ①|波士顿马拉松的历史演变

2019-04-23 18: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本文作者:束午

2019年4月15日,第123届波士顿马拉松落下帷幕。作为全世界最老的马拉松赛事,波马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报名的条件十分苛刻,80%取得参赛资格的跑者需要跑进一定的达标时间才被接受报名,俗称BQ(Boston Qualified),因此是每一位长跑爱好者的终极梦想之赛。

随着马拉松在国内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波马产生了兴趣。我总结分析了波马的历史数据,帮大家对波马有一个更全面鲜活的认识。这篇主要写波马的历史演变,包括线路距离、参赛人数、性别比例、跑群背景的重大变迁。

从24.5到26.2

波士顿马拉松起源于1897年,也就是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行之后的一年,刚刚参加了雅典奥运会马拉松的美国人意犹未尽,兴致勃勃地在本地组织起了马拉松比赛。从那年以后,每年四月的爱国者节那一天,波士顿马拉松如期举行, 成为全世界最早且未曾间断过的标志性马拉松赛事。

很多人不知道,波马在100多年中,线路其实被改过几次。距离由一开始的24.5英里(39.43公里)延长到现在的标准马拉松距离26.2英里(42.2公里)。从1897年到1923年的起点是从西郊Ashland小镇,当时观众需要坐火车去Ashland的起点观战,然后再坐火车回城终点助威。

1908年到1924年间标准奥林匹克马拉松的距离被几次修改,最终确定为26.2英里,因此波马在1924年正式修改线路将起点改为Ashland的邻居镇Hopkinton,终点还是在市中心的Boylston大街。

最初两届的终点的位置Irvington Oval,据说是当时一长220户外跑道,但在现代地图上已经不复存在。具体位置有两种猜测,一是现在Copley广场的位置,二是在Boylston大街和Exeter街夹角处BAA俱乐部南边的一块场地,已经被后来的新建筑淹没。后来的终点被修改过几次,但都在Boylston大街附近。

数据来源:https://www.runnersworld.com/races-places/a20789210/the-history-of-the-boston-marathon-finish-line/

以上是官网历史里记载的距离和起终点变化。如果我们仔细看数据,可以印证并读出更多细节。下图是历届波马冠军的完赛成绩,用颜色区分距离变化。可以看到1924年的官方距离改变导致完赛时间变长,图中表现为阶梯式的成绩下降趋势。有趣的是,1950年代初冠军成绩突飞猛进,而1957年后又有类似的明显阶梯式成绩下降,这里有赛事天气和参赛选手实力等偶然因素,但不禁让人怀疑那几年赛道是否因为改道而缩短,然后又拉长。这在Paul C. Clerici关于波马的书中有所记载 Boston Marathon: History by the Mile (March 18, 2014),维基百科上波马冠军榜也注明1956年芬兰人Antti Viskari的2:14:14是老赛道(25英里)的最好成绩。

数据来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winners_of_the_Boston_Marathon

要知道即便是在现在高科技卫星定位工具的帮助下,测量跑道距离仍然会有偏差,更不用说上个世纪上半叶测量基本靠尺。

从十五到三万

在波马的头75年历史里,一共不超过3500人次完成了比赛,而且他们全是男性。而在最近的50年里,超过六十万人次完成了波马,其中二十多万是女性跑者。

第一届波马只有15人参赛,10人完赛。从1897到1961年,都没有超过300人参赛,很少有年份有50人完赛。1960年代电视的普及让更多人听说了马拉松这个运动项目,波马的参赛人数开始大幅上升,到60年后期已经超过千人。

数据来源:https://www.baa.org/races/boston-marathon/results/participation

1972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美国运动员Frank Shorter获得了当年奥运会马拉松冠军,那是1908年后美国人再次奥运会马拉松夺冠,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一时间,马拉松成为美国人的热议,跑步开始进入大众普及阶段;二是女性在这一年第一次被正式允许参加波马。

从1972到2019年,波马的参赛人数逐年飙升,最近十年封顶在每年3万人左右。如果把前75年的数字放到同一张图表里,就会小得看不到。

数据来源:https://www.baa.org/races/boston-marathon/results/participation

1996年是波马100周年纪念,因此赛事组委会破例大大增加了报名名额限制人数,那年一共有近3万名男性和9千多名女性参赛,远远超过原计划1万人的限制。

2013年终点爆炸后,有5千多名跑者没能完赛,赛事委员会特许他们在下一年不用BQ也能再次参加波马,导致2014年人数有个小小突升。

从零到半边天

在1972年以前,女性是被禁止参加马拉松比赛的。在这之前早在1966年,Roberta Gibb是第一位跑完波马的女性,她没有正式报名,没有号码布,但躲在起点的树丛里,直到发令枪响,她就混入了其他男子选手,一直跑到终点。1967年有一位名叫凯瑟琳·斯威策(Kathrine Switzer)的女性用K.V. Switzer的中性简写报名参赛,在比赛中途差点被赛事总监强行推出赛道,后来在她的教练和男友的保护下挣脱,最终以4小时20分的成绩完成波马。

第一位戴号码布参赛的女性跑者凯瑟琳·斯威策(Kathrine Switzer)被赛事总监试图强行退赛

今天的女跑友们很幸运,参赛不必自带教练和男友。

女性从1972年开始被正式允许参赛,比例逐年上升,最近几年都保持在参赛总人数的45%左右。

数据来源:https://www.baa.org/races/boston-marathon/results/participation

从精英到平民

像很多体育竞技一样,马拉松最开始是精英项目,在1970年代以前基本只有中产阶级或者专业体育运动员参与。70年代后Nike和Adidas等运动品牌的崛起让更多的平民百姓接触到了跑步的乐趣,跑步成为老百姓的业余爱好。这些品牌对于跑鞋和运动服的全新设计,重新定义了运动和休闲产业,跑步不再是一群穿着跨栏背心白球鞋、有体育天赋的专业运动员的专利,跑步是可以很大众、很酷、很时尚的。

波马组织机构在保持比赛的精英水平和吸引更多参与者之间徘徊纠结。随着业余马拉松的爆发,世界其他大型马拉松赛事不断增加报名人数,波马也迫于压力放宽了标准。下表是波马历年分年龄组达标成绩标准的演变。可以看出标准在40岁以下的青年组别并没有太大改变,主要是通过差别化性别和年龄组,并放宽女性和中老年组的达标时间来容纳更多的业余跑者。

数据来源:https://www.baa.org/races/boston-marathon/enter/qualify/history-qualifying-times

所以各位有心去波马的跑友,如果离达标差得不多,不要请人代跑,只要等过40岁就容易了。

也可以看出,由于BQ达标报名人数的逐年增加,从2013年波马又开始收紧达标条件,每个年龄组都快了5分钟;而最新的2020年报名条件又再次收紧,以保持三万名参赛选手的上限。

从美国到世界

早在1898年第二届波马年代波马便有了外国人参加的记录,来自加拿大的运动员Ronald MacDonald不仅完赛,还以2:42的好成绩获得了当年的冠军。后来1920年代陆续有希腊和芬兰的选手参赛,30年代开始德国人参赛。二战以后1947年韩国人Suh Yun-bok以2:25:39赢了波马并创下了当时的世界纪录,成为第一个波马夺冠的亚洲人。到了50年代,有多名日本选手参赛并夺冠。快进到1980年代末,马拉松不再是发达国家专属的运动,冠军开始被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非洲选手垄断。

下图是最近十年除美国本土以外,以选手国籍排名完赛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中国大陆在2011年还只有7人完赛,排名第38位;到了2019年便飙升到了534人,排名第三,仅次于加拿大和英国。

数据来源:http://registration.baa.org/2019/cf/Public/iframe_StatisticsDrilldown3.htm

再来看看相对每个国家的人口基数,有多少人完赛波马, 类似人均GDP的概念。下面是根据2017年联合国人口数据,以及2019年波马完赛人数,得到的每一百万人口里完赛波马的人数。爱尔兰一越成为世界第三,港台同胞也不甘落后,分别排第四和第十。看来中国大陆跑步市场还有很大潜力,就算一时半会儿追不上港台同胞,也应该向日韩以及墨西哥看齐。

数据来源:

2017人口-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countries_by_population_(United_Nations);

2019年完赛人数-http://registration.baa.org/2019/cf/Public/iframe_StatisticsDrilldown3.htm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