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阳光一样的热——读杨逵先生《绿岛家书》

2019-07-25 12: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这样的家书,不该只是杨逵先生家属的纪念物,它是整个社会都可以共享的心灵资产;这样的家书,虽然冠名“绿岛”,也绝不只是一个受刑人自励自勉的笔记,它还是所有在人生路途上正在前进、或陷于困顿的人都可以汲取使用的生命能源。

《绿岛家书》内文一窥

在沉埋二十多年后,杨逵先生写于一九五七年至一九六○年之间的《绿岛家书》,终于重见天日了。

《绿岛家书》是杨逵先生系狱绿岛期间写给家人,而绝大部分未能寄出的信稿。这些信中流露了一个父亲对子女的关爱,居然要等到这个父亲离开人世后,才被他的子女及家属所读到。不能不说是人间一大憾事。

杨逵先生自一九四九年因发表《和平宣言》以六百多字系十多年牢灾,但终其一生,宽恕和平,一直未曾就他在绿岛的遭遇、生活有过任何埋怨或言说。我们所熟悉的“绿岛杨逵”,从来只是在营区中跑五千米、在狱中《新生》月刊继续写作的“受刑人”;至于他受刑期间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烦,则未曾与闻。《绿岛家书》的出土,浮凸了这位深富“马拉松精神”之勇者的毅力,也印证了他“雷公打不死”的开阔胸襟,而又特别深刻地呈现了杨逵先生,一个作家,在人生灾厄之前、家庭变异之下,澄明的思虑与温热的爱——这样的狱中家书,像一把微火点燃在绝望的黑牢而永不熄灭,却未能在杨逵先生生前传递给他至爱的子女,这岂不是造物者的不仁吗?

对杨逵先生的家人,特别是家书中被“点名”到的主角们来说,一直要等到杨逵先生逝后、有人送回他们父亲的家书,才能一睹二十多年前父亲的关爱,举头望天,大概也有“彼苍者天,谒其有极”的悲喜之感吧。诚如杨逵先生次子杨建先生在《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写在先父〈绿岛家书〉刊出之前》(一九八六·十·十八、《自立晚报》副刊)所言:

这些家书绝大部分未曾寄发,我乍一接到,当晚挑灯夜读,前尘旧事纷纷涌来,一来可以想见父亲在当时严格的通信字数限制下,不能如愿地将这些关爱寄达家人手中的悲愤之情,二来也可以知道,父亲是想利用书信体的形式,来记下他漂离在外的所思所感……

是的。这些书信的确是记下了杨逵先生系狱时的思虑,然而对于“因为父亲的获罪也陷入了困境”“对父亲不是没有过怨尤”的杨逵家人,既未能在杨逵先生生前释尤,也未能在杨逵先生辞世前对自己的父亲有更深入的了解,则《绿岛家书》的沉埋,也就无妨视为“绿岛杨逵”的沉冤。这位一生为了民主自由奋斗不懈的勇士,生前受冤,死时含悲,如此辛酸,使我们展读他所留下来的家书时,也不得不为他抱憾!

一九八〇年代的杨逵

万幸的是,家书虽然沉埋多时,还有出土之日。在杨逵先生入狱(一九四九年)三十七年后,在杨逵先生一字一字写下《绿岛家书》(一九五七年起)二十九年后,在杨逵先生出狱(一九六一年)十五年后,在杨逵先生逝世(一九八五年)一年后——时光居然如此飞逝——《绿岛家书》终于还是回到了杨逵先生家人手中,并通过杨建先生的整理,在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八日,由《自立晚报》副刊推出,受到了众多读者的注目,不仅使杨逵先生生前的爱与热(不该迟来而迟来的)烛照了杨家,也辉耀了这个依然纷乱的年代。

杨逵先生的《绿岛家书》,原来写在25开横条笔记本上。从一九五七年十月十二日写起,至一九六○年十一月十八日止,前后逾三年,总计为一百零七封。从泛黄的笔记本上来看,这些“家书”推测是杨逵先生所写的草稿,字迹时而整齐、时而零乱,有增有删、也有画了增补线却未补入之处;有“退回”字样、也有“不发”的注明;每封信有专门写给的对象(如“亲爱的陶”“亲爱的绢”……),并有写给非特定对象的(如“亲爱的孩子”“陶、绢、碧”……);每封信都注明写信月日,有不署题目的,也有特别写上标题的(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凡此种种,跟随着时序的推衍、心绪的起伏、事件的切入、字迹的急缓,都让人感到在薄薄的笔记本中翻腾着的,是一个父亲在有家归不得的情况下,急切地发出了对受伤的家庭的祷祝,却又无力而彷徨。

例如,在一九五八年一月十二日写的长信“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中,杨逵先生就向“亲爱的孩子”自责:

近来你的信都充满着悲观、忧闷、颓丧的气氛,叫我很担心,也觉得很惭愧。十年来,我未能尽到做一个爸爸应尽的责任,才让你们兄弟姊妹,特别是你,吃得太多的苦了。……

小雏们刚出蛋壳,需要的是母鸡用翅膀来防护、来温暖,也需要母鸡帮其觅食、带头找路的。在这个时候,你才十几岁的时候,就让你带着幼小的弟妹们在冷酷的环境里奔波,就是钢铁做的心也会痛的。这是我生活历程中唯一的遗憾。

这种自责,正是一个为人父者最大的悲哀与痛苦。而杨逵先生写下家书的这段期间内,杨家的情况也是最陷于困境之际:

正当母子多人连糊口都成问题(注:杨逵先生入狱后,家无积蓄)的时候,……向电力公司租来的土地,因为电力公司要收回以增建员工宿舍,限我们在年底前搬出去,交还土地。这是一九五七年中的事情,这件事对穷苦的我们而言,形同晴天霹雳,而父亲在家书中所提及的诸事,也从这年开始。身陷囹圄的父亲,对家庭的困境、家人的颓唐,用尽言语相劝相励,期盼大家携手扶助,共同走过这段悲惨岁月……(引杨建《一个支离破碎的家》)

两相比对之下,杨逵先生在身陷囹圄中对家庭的困境与家人的颓唐所做的“用尽言语相劝相励”及其“很担心,也觉得很惭愧”的心境,即使在事过境迁的今天来看,也令局外人为之鼻酸。

但杨逵先生基本上是个“逆风何所惧”(引一九五九年六月十四日家书)的乐观主义者,在《绿岛家书》中,除了家务的叮咛之外,他谈的最多的,就是“乐观”两个字。他生前喜欢以“愚公”自喻,乐于提及他在绿岛长跑、游泳之事,在家书中,他也不断提醒着他孤雏般的孩子们,“就算我们是乌龟吧!让我们自强不息有始有终干下去”(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五日)、“有用之材,就是一支针,一把剪子也是好的,何必一定要做栋梁呢”(一九七五年十二月二十日)、“只要你的学习与工作能够使你自己快乐,人人快乐、永久快乐,那么你的生活便是挺有意义的了”(一九五八年一月十二日)、“做人不必怕苦、怕难,只要不灰心,意志坚定,终究我们是可以开拓一条光明大道的”(一九五九年二月一日)、“一次失败一次巧——唯有永远不灰心的人才能了解这一句话的真意义”(一九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家书最后一封)……如此坚强不屈的信念,大概也是杨逵先生一生没有绝望过、不会被击倒的“能源”吧!

是的,杨逵先生生前对于他自己这种“能源”也十分自信。一九八三年他接受《自立晚报》方梓的访问,在简述了一生的奋斗之后,他的结论是这样的:

这一生我的努力,都在追求民主、自由与和平。我没有绝望过,也不曾被击倒过,主要由于我心中有股能源,它使我在纠纷的人世中学会沉思,在挫折来时更加振作,在苦难面前展露微笑,即使到处碰壁,也不致被冻僵。

 

杨逵先生的信稿一窥

整本杨逵先生手写的《绿岛家书》辉耀的,正是这种“能源”。它是杨逵先生在一生最黑最暗最沉最闷的阶段中,仍然放光放热放亮放爱的动力所在。《绿岛家书》不仅亲切而翔实地记录下了绿岛杨逵的真实形象,尤其显印了一个乐观主义者的胸怀。它像阳光一样,不仅发自一个受难者开阔的方寸之中,引领着在颠沛长路上行走的受难者家庭,尤其可能照亮颓唐的时代,温热坎坷人生中的失意者仆倒而又爬起!

这样的家书,不该只是杨逵先生家属的纪念物,它是整个社会都可以共享的心灵资产;这样的家书,虽然冠名“绿岛”,也绝不只是一个受刑人自励自勉的笔记,它还是所有在人生路途上正在前进、或陷于困顿的人都可以汲取使用的生命能源。

因此,当杨逵家属重获这本《绿岛家书》笔记而交给我拜读以后,我们便决定在《自立晚报》副刊加以连载。我在下班后的子夜里,一页一页翻读着由杨建先生整理加注的《绿岛家书》,感觉到我所认识的杨逵先生,似乎就像每次与他见面一样,用他枯瘦而有力的指头,为我细说日记中的一切。他的声调温和而坚定,眼光沉着而闪着希望的光芒,为杨逵先生晚年的“小朋友”之一,我读着读着,不自觉鼻酸了起来……

《绿岛家书》后来又由魏贻君兄整理过一次,并加上适切的提要标题,在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八日,杨逵先生八十一岁冥诞之日,开始在自立副刊连载推出,至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全文刊完,历时二个月有余。杨逵先生在绿岛的晦暝生活及其坦荡胸怀,这时才尽铺于读者眼前,并普遍受到各界读者的重视与回响。

《绿岛家书》由零散的报纸到严整的书本,杨逵先生的信念、爱心与希望,总算有了一个汇聚的所在。对研究杨逵先生的专家学者而言,《绿岛家书》无疑是研究杨逵先生人生思想最集中的资料。对喜欢杨逵先生的读者来说,《绿岛家书》也是在杨逵先生死后与他“亲炙”的唯一方式了。但最重要的是,对现在以及将来都得面对人生考验的我们,《绿岛家书》从最黑最暗处放出的光热,才是值得我们取用不尽、效法学习,并实践力行的能源!

连死后也都发出阳光一样的热,来温暖仍得不断前进的人。杨逵先生,您可以无憾矣。

本文系《绿岛家书》一书的序,作者向阳。

 

《绿岛家书》,杨逵 著,中国工人出版社2019年5月版。

相关简介:杨逵,本名杨贵。台湾文学成熟时期的重要作家。为台湾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曾翻译出版中、日文对照的《中国文艺丛书》,并将鲁迅的《阿Q正传》翻译成日文到台湾出版。曾获吴三莲文艺奖,台湾新文学特别推崇奖。著有《鹅妈妈出嫁》《灵签》《难产》《压不扁的玫瑰花》等。《绿岛家书》是杨逵为家人写下的107封家书,然而命运弄人,这些家书历经了36年才回到家人手中,此时作者已经去世一年。因为各种原因,作者杨逵不能和家人正常通信,于是,他用书写的形式将对家人的挂念记录下来,可贵的是,身在逆境中的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信中的除了父亲的抱歉与爱之外,传递出一种阳光般的热量。这107封信件首次披露即获得极大社会反响,此次是简体版首次面世。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