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你这么热衷背诵课文,怎么没见你当年默写全对?

2019-10-06 10:0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王中中 新周刊

背诵,是中国人的传统技能。 / 电影《孔子》

背还是不背,这是个问题。

现在就去问问离你最近的小伙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下一句是什么?

一时之间背不出来也很正常。

如果现在来个突击检查,需要立刻背诵一篇当年的语文课文,你脱口而出的句子会是出自哪篇经典?

热爱忆苦思甜的怀旧党网友最近又找到了新话题。微博最近的热点话题之一#试试背诵当年的语文课文#,就引发了一场背诵大赛。有超过十万人的投票数据显示,《出师表》、《桃花源记》、《岳阳楼记》依然有上万人记得。

在投票的10.8万人当中,除了有3万多老实人承认自己“脑海一片空白”之外,分别有1.2万人最熟悉《岳阳楼记》和2.6万人背得最熟的是《桃花源记》。《出师表》则毫无意外以3.6万的超高人气成为语文课文中的人气王。

你会投给哪个选项?/ 微博截图

当然了,记得不代表能背诵全文。不信你现在就去问问离你最近的小伙伴,“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的下一句是什么?

一时之间背不出来也很正常。毕竟当年考试默写的时候,也没见你们能全对啊。

背诵全文前,你我都是莫小贝。/ 电视剧《武林外传》截图

那些年,你我都背过的五言七律

和投票的十万网民大军的喜好不同,从事传媒行业的沙漏最喜欢的课文是《前赤壁赋》,直到现在没事还会拿来抄抄。这篇经典古文对她来说,简直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沙漏用一句话总结了她对《前赤壁赋》的热爱——“可以这么说,我所有装文艺的朋友圈想不出配文了都可以用《前赤壁赋》”。连开会时觉得很困但又不敢睡,她就会假装写笔记其实是在默写《前赤壁赋》中的金句来提神。

为什么这么喜欢《前赤壁赋》?很简单,因为写得好啊。沙漏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是她最喜欢的句子,简单好懂而又文辞生动。

也能跟着苏轼大大一起感悟赤壁之战。/ 电影《赤壁》

简洁易懂,形象生动,是每一篇经过精心调选的必背课文的基本特色。

今年8月底,教育部介绍高中三科统编教材情况。其中语文教材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 其中古诗词33首,古文34篇。古诗文就占了超一半的数量,而要求学生背诵的古诗文数量为20篇。

如果再算上初中和小学时期的必背课文,每个18岁的高三生基本已经能做到上百篇的古文都能倒背如流,出口成章说来就来。

背就对了。

这么多的必背篇目哪些最受学生欢迎?今年9月正式迎来大学生活的大一小鲜肉哲冬觉得他很有发言权。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的热度一骑绝尘,除了因为考试必考之外,还因为背诵全文就能免门票参观岳阳楼。背了不亏以备不时之需,万一哪天爸妈心血来潮带自己去旅行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陋室铭》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爱莲说》足够短小精悍,即使随便抽查同学们也没在怕。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Unsplash

相比于古文,哲冬更喜欢背古诗。这个中秋在学校军训中度过的他,还在教官和新同学面前表演才艺,背了一首《春江花月夜》。“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是跨越古今的共情,也是串连时光的思念。

“高中的时候,老师布置任务挑战在一分钟之内背完《桃花源记》,结果我到毕业也没能完成挑战。”网友雨影吐槽自己虽然是个记忆力差的学渣,但背古诗还是要比背文言文好一些。

毕竟当你因为没背出来而被罚的时候,抄写“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特别能“身同感受”。

从小学到高中,课本上最熟悉的脸孔。

而说起必背的经典古诗,就有三座大山不得不提,简直可以入选“是中国人都会背”系列。

小学生摇头晃脑朗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学时期则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而备战高考的高中学子是时候表演真正的技术了,提笔开始默写“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虽然对大部分中国学生来说,高考语文结束那天,便是和李白杜甫两位说再见的时候。

感受“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迈

也许没法写出“酒入豪肠,七分化作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式的读后感。但若要说起知名度最广的背诵课文,你肯定脱口而出——《静夜思》。

背诵这回事,古往今来躲不过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中国人大概是全世界最会背书的民族。背书这回事,对于中国人来说还真是家常便饭。

是秀才都得背书。/ 电视剧《武林外传》截图

由于印刷术长期处于不发达的状态,在古代相当长时间里,一个人一辈子接触的书也是屈指可数,可谓一书难求。因为书太少,那就只能拿记忆力来辅助补偿,古人的背诵潜能也就这样被最大限度激发出来。

过目不忘这项神技,对于古人来说并不罕见,历朝历代都有“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神童出现。

比如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5岁时“十日成诵,无一字或遗”,把《春秋》全文背了个透。就连被讽“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孔融,除了会让梨也是“博闻强记,奇逸卓荦”。

史诗级别的史作《史记》。/ 知乎截图

相传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因为触怒汉武帝而很担心《史记》传世问题。为了确保《史记》能够流传下去,司马迁除了写书抄书自制副本外,还硬是让自己的女儿背下《史记》全篇以防万一。

能够对130篇、52万多字的《史记》倒背如流的司马迁女儿,可能是史上最早的“移动图书馆”。

在古人的读书传统中,记诵不仅是一种储存书籍的方法,也是一种读书的方法。朱熹说:“读书须成诵,方精熟”,成诵的目的是在“精熟”基础上充分地对文章加以解读。

在古代,哪个文人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电影《孔子》剧照

元代程端礼就有自己一套的读书办法。他的办法是从小读书要从每天读一二百字起步,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到千字以内。“每大段(文章)内必分作细段,每细段必看读百遍,背读百遍,又通背读二三十遍。”

欧阳修在背诵《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时,也做过背诵计划。十部书加起来大约45万字,每天熟读并背诵300字。1500天也就是四年零两个月后,欧阳修就把10本书全背下来了。

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开口成章。近现代很多文学大家也是通过在少时累积大量的背诵基础,才有雄厚的文字根基。

巴金,拥有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浪漫。/ 维基

而写出“激流三部曲”的巴金,背得较熟的几部书中间有一部《古文观止》。这两百多篇古文可以说是他真正的启蒙老师,亦说很感谢那位强迫他硬背《古文观止》的私塾老师。

“虽然我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的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写文章并非神秘不可思议,它也是有条有理、顺着我们的思路连下来的。”巴金说。

读得多,即使记不住,也有好处。

《中国诗词大会》参赛者之一姜闻页。/ 《中国诗词大会》截图

从2016年开播便火遍全国的《中国诗词大会》,在今年年初第四季照样完美收工。在第二季夺冠后几乎成了全中国教育孩子的榜样武亦姝,今年亦云淡风轻地入读了清华大学。

其实说到底,《中国诗词大会》只是个背诵比赛而已。武亦姝最值得学习的地方,不是她强大的记忆力和海量知识储备库,而是她享受诗歌给她带来快乐的纯粹。

美是春风十里不如你

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香

有网友说,背诵是为了遗忘。是大浪淘沙,是脱离学生时代多年后,能见山不是山,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见水不是水,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美景当前,只会一句“真美”是远远不够的。/ Unsplash

连听一首歌,在唱到“春风十里不如你”的时候,脑海中能浮现“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画面。

背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炫耀?为了卖弄?为了提升朋友圈格调?还是为了赢得背诵比赛冠军?都不是。是为了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为了更好地去理解这个世界。

书中自有黄金屋。/ Unsplash

自由撰稿人钟宿说他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死记硬背”,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也不能完全指望人们的自学能力,而这就是基础教育的作用。

“你可以暂时理解不了,但是总有一天你会回来感谢这种教育的。各国的文艺教育不都是这样吗?” 等一个人真正看懂《哈姆雷特》时再给他看已经太迟了,钟宿说。

离开学校之后,他对于经典文本有个再发现的过程。毕业旅游时钟宿去了西北,站在玉门关前那一刻,他第一次感受到“青海长云暗雪山”的震撼。

文学是有这种力量,可以让人超脱眼前。

“做一个世界的水手,游遍所有的港口。”/ 电影《死亡诗社》截图

已经当了三年初中语文老师,今年开始肩抗班主任重任的勤劳园丁麻友,最喜欢的古文是《项脊轩志》。

“我对《项脊轩志》印象特深刻,是因为我高中的语文老师第一次给我们激情朗诵的时候把自己读哭了。”当时会觉得搞笑,现在想想麻友觉得她的语文老师真是个浪漫的人,40岁了还能这么赤子之心。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电影《刺客聂隐娘》截图

那一刻她突然意识到,从千百年前流传下来的这份思念,寥寥数语,仿佛一幅画面呈现在眼前。时间有了度量。情感变得可见。

知乎用户锐Aratus在“让学生背诵语文课文有没有实际意义?”中也分享了他的看法。

“今晚上站在楼上看星星,感觉楼很高,星很近,有一种平时很难有的感觉,却不知道怎么形容,这个时候脑袋想起一首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过一会太凉了要回屋了,又想起那句:天阶秋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你总会找到那颗夜空中最亮的星。/ Unsplash

自己说不出来的话古人说出来了,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古人也曾有过。

在夜空之下,在星辰之间,你看见穿越而来的古人,以及他们那些缀满天际的旷思。

这一刻,你离天地间是如此的近。

✎作者 | 王中中

新周刊原创出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