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伊藤诗织:赢得诉讼并不意味着我不曾受到伤害

2019-12-20 10: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DIRECTUBE导筒

本周三(12月18日),备受关注的女记者伊藤诗织控告遭遇性侵一案宣告胜诉。

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判决被控告者、知名记者山口敬之赔偿伊藤诗织330万日元(约合30,000美元)。 日本东京地方法院裁定,山口敬之必须向这位30岁的记者支付赔偿金。

起初,伊藤诗织报案之后没有被认真对待,检察官未予起诉,她提出的精神伤害赔偿要求为1100万日元。 被告记者山口敬之一再否认这一指控。他向伊藤提起反诉,要求对方赔偿1.3亿日元,被法院在周三的判决中予以驳回。

宣判之后,伊藤在法庭外对媒体和支持者说:"我们赢了。反讼遭到驳回。"她举着一张白纸,上面写着"胜诉"二字。 山口仍可就次判决提起上诉。 改变社会文化的案例 2017年,伊藤将对知名记者山口敬之的公开指控公之于众,震动了日本社会。

她因此而成为 #MeToo运动在日本的代表人物。 2015年,伊藤在日本路透社做实习生的时候,与首相安倍晋三关系密切的电视台记者山口称能帮她求职,二人见面,喝了一些酒。 伊藤称,山口可能在她的饮料中偷放了迷药,当天晚上趁她昏迷时实施了强奸。 她说:"当我恢复知觉时,感觉到剧烈的疼痛。我发现自己在一个酒店的房间里,而他压在我的身上。我知道发生了什么,但一时不知所措。" 伊藤报案之后,警方的刑事调查进展缓慢,随后在没有提供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放弃了对山口的逮捕。

埃里卡·詹金《日本之耻》 Japan's Secret Shame (2018)

在长达四年的漫长诉讼中,伊藤诗织在2017年将自己的遭遇写成了一本非虚构纪实作品,起名为《Black Box》(黑箱)。2018年,英国BBC以伊藤诗织故事为蓝本制作了纪录片《Japan's Secret Shame》(日本之耻),在海外引起巨大反响,BBC称其为“打破日本沉默的女性”。据日本政府的2017年的调查显示,在日本遭受强奸后选择报案的比例仅有4%,敢于走到舆论前台的伊藤诗织也因此成为日本反抗性侵和性骚扰“MeToo”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

同年,日本修订了100年前制定的性侵法律,将强奸犯的最低刑期从三年提高到五年,并且扩大了性侵犯罪的定义,首次认定男性也可能成为受害者。新法部分内容仍有争议,比如要求起诉者证明受害人受到恐吓或者无力抵抗。权利倡导者认为,没有抵抗并不意味着获得受害者同意。

女记者伊藤诗织遭性侵的民事诉讼案胜诉后,“胜诉”的牌子第一时间被工作人员高举着冲出法院大门与大家分享这份喜悦。伊藤诗织在法院前的媒体采访时一度哽咽表示:“太久了,但是这样一点一点的改变正是因为许多人的支持,但仅仅因为我赢得了诉讼的胜利并不意味着我不曾受到伤害。”此外,她希望改进现有的制度并能帮助那些曾经受到过侵犯的人站出来。

 

伊藤诗织

伊藤诗织,媒体工作者。曾在纽约就读大学,主修记者和摄影,也曾在路透社实习,现以独立记者的身份旅居英国。2017年,她现身指控山口敬之对自己性侵,此为日本历史上,女性首次公开具名指控职场上的权势性侵,而后受纽约时报关注报导。因时间与欧美的Me too运动十分接近,而被认为是日本me too运动的代表人物。在2017年10月18日,她发表一部名为《黑箱》的著作,以自身经历探讨性暴力议题。

事件回顾

2015年4月,日本独立记者伊藤诗织与旧识前TBS电视台华盛顿分社社长山口敬之为商谈工作签证共同用餐。随后伊藤诗织遭山口敬之在酒席间下药迷昏,山口敬之带着昏迷的伊藤诗织回到下榻的饭店后性侵。伊藤诗织发现后决定对此事采取法律途径。

在侦查过程中,必须不断回忆和叙述性侵过程的调查方式,使伊藤诗织多次想要放弃。而她也多次被提醒若是冒犯了媒体界的大佬山口敬之,恐怕无以再在日本媒体界立足。但伊藤诗织认为她活下来的方式就是说出真相,因此决定坚持下去。而在她现身控诉山口敬之之后,她也辞去日本的记者一职,以独立记者的身份离开日本旅居英国。

在经过警方和检方的重重调查之后,2016年刑事案件检察官最后以证据不足为由,对此案处以不起诉处分。但不想就此放弃,希望能以自己的经历为契机做出改变的伊藤诗织,在2017年提起民事诉讼。这是日本第一次有女性愿意以公开身份的方式控诉权势性侵。

同年纽约时报花了6个月来了解、追踪伊藤诗织的性侵事件,并且将之书写成新闻报导,在标题形容她的创举打破了日本对性侵的沉默。纽约时报的报导释出不久之后适逢欧美国家的me too运动,由于时间相近,伊藤诗织也被认为是日本me too运动的代表。同时,也因为纽约时报对此事件的报导,伊藤诗织的事情才在日本引起广泛的注意。

然而在公开身份后,她也受到来自各方的批评和人身威胁,许多人认为伊藤诗织是自己行为不检点、有问题,山口敬之并不是犯罪者。而山口敬之本身的公开说法是,他与伊藤诗织有发生性关系,但是他没有性侵伊藤诗织。

另外当时日本的法律规定相对于被害人有呼救和抵抗的强奸,被害人因昏迷或失去意识不能抵抗、呼救的性侵为准强奸,因而日本将伊藤诗织对山口敬之的诉讼称为“准强奸”诉讼。

2013年在纽约酒吧打工的伊藤诗织,遇到了前TBS华盛顿分社领领导人山口敬之,山口敬之展露出乐于提携后进的态度,告诉她TBS一直希望广纳人才,而他很愿意引介她进入TBS。

2015年回到日本的伊藤诗织联系山口敬之,询问有没有机会进入TBS的工作。山口敬之希望伊藤诗织可以尽快与他面谈工作签证的事项,便在某个周五约她到高级寿司料理亭用餐。伊藤诗织赴约,却在酒席间遭山口敬之下药迷昏。山口敬之带她坐上计程车,不顾伊藤诗织要回车站的要求,以“回饭店继续讨论工作签证”为理由将她载到山口敬之下榻的饭店。

饭店监视器画面显示,山口敬之撑著失去意识的伊藤诗织的身体进入饭店。山口敬之在下榻的房间性侵了昏迷的伊藤诗织。隔夜清晨伊藤诗织从昏迷中醒来意识到此事,决定到警察局报案。

刑事调查过程

最初伊藤诗织要求要一名女警来接受她的报案,为此她直接在警局坦白她要举报的是性侵案件。在与女警解释过事发经过后,女警表示自己只是交通警察,没有权限处理刑事案件,而当下有权处理性侵案件的刑警中没有任何一名女性。

她向后来的男警再度解释案情,却被告知她该去管辖案发地点的警局报案。在警方侦讯和调查的过程中,伊藤诗织多次被质疑事情的真实性,她被要求准确地说出她离开饭店的时间,并且在一排男警前面演示性侵的事发过程。最后,警方在两个月的调查后,搜集到了饭店监视器画面、计程车司机证词和伊藤诗织内衣上山口敬之的DNA。但是原本要对山口敬之的逮捕却不了了之,据日本媒体报导,这是由于与日本内阁交情甚深的东京警视厅刑警部长中村格,下令撤回对山口敬之的逮捕令。

刑事诉讼

即使被告诫举证困难且会使她在媒体界难以立足,伊藤诗织仍决定提告。最后检察官在进行调查之后做出了不起诉的处分。主要是因为日本的强奸罪里对于性侵的定义仍停留在陌生人性侵的范畴里,被害者通常得要有大声呼救和激烈反抗才可能对加害者定罪。

民事诉讼

为了让日本性侵受害者的处境被看到,伊藤诗织于2017年以民事诉讼的方式对山口敬之提起诉讼,也因此向大众公开自己的身份。这是日本第一次女性以公开具名的方式指控权势性侵。

后续效应

修法

2017年6月8日,日本众议院将百年来未曾变更过的强奸罪修改为强制性交罪,也加重了刑责。然而,暴力和胁迫仍在成罪要件之中。

人身攻击

在公开现身后,伊藤诗织遭受到了许多来自日本民众的匿名谩骂和人身恐吓。她的许多照片也被搜出公开在网络上。

伊藤诗织本人的言行也被拿来检视,许多人因为她不符合主流性侵被害者的想像而批评她。例如,她因在公开记者会上穿了头两颗扣子未扣的白色衬衫,被批评为“荡妇”,指称是她行为不检点;以及一张她在被性侵后的照片面露微笑,而被人认为性侵一事子虚乌有,否则她怎么可能还可以在工作中微笑。

作品出版

“Black Box”是伊藤诗织撰写的关于自己被性侵一事的遭遇和后续的经历,台湾的正式译名为《黑箱:性暴力受害者的真实告白》。

伊藤诗织表示这本书受到很多人的帮助才得以出版,包括在撰写的部分受到女性友人帮助誊写和整理相关文献,还有愿意顶住压力隐瞒出版社到最后一刻、力保本书可以顺利出版的女性编辑。

山口敬之的回应

在面对纽约时报采访时,山口敬之否认性侵害一事,但承认有发生性行为。山口敬之也否认自己有对伊藤诗织下药,他说伊藤诗织是喝醉了。

他认为将伊藤诗织带到自己下榻酒店一事确实不适合,但放她独自在车站则更不适合,只能出此下策。

在民事诉讼法庭上,山口敬之对当晚的描述是,他脱掉伊藤诗织的衣服并为她清洗后让她躺在床上。之后伊藤诗织有醒来并且跪在床边向山口敬之道歉,山口敬之要她躺回床上,随后发生性行为时伊藤诗织没有反抗或抵抗。

这个说法与他在回复伊藤诗织要求他将当晚发生的事情交代清楚的email中略有不同,他在email中的说法是:当时也喝醉的他无法抗拒在同一空间而且具有诱惑力的伊藤诗织,他认为他们两个都需要检讨自己。

败诉的山口敬之

以上资料来自中文维基百科

《黑箱》Black Box

作者: [日]伊藤诗织

翻译:匡匡

出版社: 中信出版集团

出品方: 雅众文化

副标题: 日本之耻

原标题:《伊藤诗织:赢得诉讼并不意味着我不曾受到伤害》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