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钟南山院士再上央视?防疫谣言是如何炼成的

马亮
2020-01-27 18:19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商学院 >
字号

1月26日,互联网和微信群有许多人在善意告知,网传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栏目会在当晚21时30分播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节目,由主持人白岩松邀请钟南山院士介绍疫情最新情况。但很快就有媒体辟谣,今晚白岩松对话钟南山系谣言。

白岩松在回应记者时称,当日是周末,没有《新闻1+1》栏目。他在1月20日曾连线钟院士,对于83岁高龄且为防疫而高强度工作的这位老人,他已不舍得打扰,即便是要采访也希望是“过几天吧”。

白岩松在回复媒体记者的提问时指出,“我们要做出清晰的判断,疫情面前,请让谣言终止。”他还指出,“谣言传得如此剧烈,很多人就信以为真,一旦九点半看没有这个节目,就会有各种猜测。”

我曾参与过该节目的录制,熟悉该节目的人也一定知道,周末是不播放节目的,只有周一至周五才会播放。当然,人们会揣测在特殊时期,该节目可能也会临时插播。但是,如果登录央视官方网站,查看当天央视新闻频道的节目单,是没有《新闻1+1》的。

就是这样一个拙劣的谣言,却让全国很多学校的教师都下发通知请学生们观看。就连青海卫视这样的省级卫视都相信了,在其微博转发通知。

一边是白岩松在为钟南山院士辟谣,另一边则是网友在谣传白岩松会访谈钟南山院士。一边是钟南山院士一锤定音地为防疫定调,另一边则是不断有关于他的各种谣言。为什么会不断谣传钟南山院士上央视?

对钟南山院士的谣言是如何炼成的

实际上,这已不是第一次谣传钟南山院士上央视节目了,这也不是第一次有关钟南山院士的谣言。但是,人们似乎一而再地为此而上当受骗。

1月23日晚,网传白岩松主持的央视《新闻1+1》会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题,将再次邀请钟南山院士介绍最新疫情发展动态,并建议大家携父母一同收看。

当晚节目的一开始的确是和钟南山院士有关,网传一张他接受该栏目采访的合成照片,字幕的后半句被造谣,称喝高度白酒对新冠肺炎有疗效。白岩松对喝酒防疫进行了辟谣,但是两分钟后就转到春节过年的报道了,直到节目最后才又插播了疫情动态。

在防疫时期,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是新发现的病毒,科学界对其尚未完全理解,更何况是普通民众。人们期待权威的声音,能够为其提供指导。权威不完全是政府,还有专业人士,特别是像钟南山这样刚正不阿和身经百战的院士级专家。

恰恰是钟南山院士的权威声音,使得全国对疫情的态度出现了重大转向,并为防疫争取了宝贵的时间。1月20日,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接受央视《新闻1+1》栏目主持人白岩松的采访,成为疫情局势的关键转折点。

在2003年非典疫情防控时,钟院士曾因为敢说真话而闻名全国。此次访谈时他刚从武汉实地考察回来,对疫情动态有权威的判断。他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肯定有‘人传人’现象”,这就像一语惊醒梦中人一样,让大家对防疫有了空前的重视。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的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渴求权威的科学知识,希望能够听到钟南山院士关于它的权威判断。据栏目工作人员介绍,可能是大家对钟南山院士太期待了,期待他可以第二次、第三次地上节目,为大家答疑解惑,让大家不要恐慌。他们当晚一直都在辟谣,并称此前曾安排其他院士上节目,但是大家更期待的仍然是钟南山院士。

疫情谣言的生发逻辑

在资讯发达和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的信息来源和渠道非常多元,按理说应该不会有那么多谣言,即便有谣言也会很容易核实和辟谣。但是,恰恰是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反而会出现权威信息匮乏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谣言满天飞的状况,同许多因素不无关系。

首先,当前疫情的紧张局势令人揪心,人们迫切希望获悉最新、最权威和最相关的信息。各种大众媒体和社交媒体不遗余力地推送信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但是,人们来不及去伪存真地辨别,就信以为真地传播。很多人依靠二手资料获取信息,并没有关注第一手资料,这也为造谣提供了可乘之机。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人们普遍依赖微信群、朋友圈、短视频等渠道获取信息,而这些经过多次加工的信息很容易失真扭曲,口口相传并以讹传讹。

其次,从国家文化而言,中国人的权力距离相对较大,即人们更加注重等级秩序和遵从权威。但是,因为太过相信权威,反而使很多人丧失了基本的独立判断能力。人们对钟南山院士的迫切期待,也大抵反映了这种权威迷信文化。科学界和社会都需要权威的声音,但是权威的声音也可能误导科学和决策。如果下一次疫情没有钟南山院士挺身而出,我们还能依赖谁?相对而言,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90后们就会好一些,能够有更加独立的判断和认知。

再次,大众媒体权威信息的缺位和真空,为小道消息和谣言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其能够不断得到炮制和散播。常态时期人们对电视的关注不够,但是非常时期电视新闻是最不能造假的,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关键渠道。特别是在春节假期全家人一起看节目时,电视新闻的作用就更加凸显。不过,也恰恰是因为处于春节假期,各种综艺娱乐节目作为主旋律占据了黄金时间,使防疫新闻反而看不到了。

此外,一些政府部门发布的权威信息不食人间烟火,许多解读和阐释就应运而生,并为造谣提供了机会。为了应对疫情,政府部门通过公告、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等方式及时沟通,但是却很难令民众理解和相信。如果查看各类政府文稿,可以看到信息推送的乏力。

一方面,这些政府文稿的篇幅有限,寥寥几句话就没有下文了,给人们留下很大的信息空白。另一方面,很多表述都是官样文章,特别是关于病毒和防疫的各种专业术语,很难令普通老百姓真正理解。比如,各地政府都成立了防疫指挥部,但是以指挥部名义发布的信息没有公章等佐证,也为一些人炮制谣言提供了机会。

最后,造谣的成本太低,传谣的速度太快,而辟谣的难度太大,也使谣言满天飞。互联网技术使造谣更容易了,简单的起步级图片或视频拼接(PS),就可以让一条真新闻变得半真半假,直至成为假新闻。最近对社交媒体的大数据研究都显示,和真相相比,谣言似乎总是跑得更快,传得更远。谣言本身的蛊惑性很强,又抓住了很多人的“软肋”,这使其很容易就取信于普通民众。一旦谣言扎下根,反而令真相难以传播并快速辟谣。

如何辨谣和辟谣

网络谣言的危害极大,令人深恶痛绝。要想减少谣言带来的危害,不妨考虑如下举措。

首先,我们不能苛求人人都是高素质的,因为这是不现实的,更何况连高学历的人也被谣言所蒙蔽。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假定普通老百姓都可以避免因为谣言而上当受骗,并据此去设计和推送相关信息。只有如此,才能使政府部门和官方媒体发布的信息真正能够深入人心。当权威信息扎了根、发了芽,就不会为谣言留下可乘之机。当然,也要教育和培养民众的基本信息素质,特别是对各类信息的独立判断和多方求证能力,使其能够辨别谣言并不去相信和传播谣言。

其次,作为新闻媒体,在大疫当前的危急时刻,是否要更快更好地满足人们最朴素的知识需求?最近已有评论指出了各地舆论监督乏力、纸媒凋零和调查新闻锐减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恰恰是优质的深度报道和评论不足,才使真相得不到应有的发声和传播。令人庆幸的是,央视新闻频道从1月27日开始滚动直播防疫现场,这对于解普通民众对权威信息和科学知识的需求之渴会大有帮助。

再次,我们要为更多的新闻媒体提供更大一些的监督空间,使得新闻工作者敢于拿起舆论监督武器,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在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要为新闻媒体创造更大的报道空间,使其能够让真相更快速更真实地呈现,避免谣言满天飞而导致的民众恐慌。与此同时,对于媒体记者和编辑而言,也要强化新闻求证意识,能够为相关信息提供参考文献和资料链接。通过这种引证意识来建立各种信息之间的证据链,有助于减少谣言。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政府和媒体的辟谣能力,加大对造谣者和传谣者的惩罚力度。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要能够更快更强地辟谣,将谣言掐灭在萌芽阶段。许多谣言不了了之,致使造谣者和传谣者心存侥幸。网警要加大对谣言的打击力度,通过追究责任来减少造谣。与此同时,要像民间“打假”一样鼓励新闻“打假”,提高民众参与辟谣的意愿和能力。

(作者马亮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蔡军剑
    校对:余承君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