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球战疫·连线|在英华人:选择不回国,因为想帮助更多人

澎湃新闻记者 邓雅菲 实习生 苏笑语
2020-05-09 07:48
来源:澎湃新闻
唐人街 >
字号

英国新冠肺炎总病亡人数超过意大利成为死亡人数最多的欧洲国家。

据《中国日报》报道,5月5日,英国新冠肺炎总病亡人数达29427人,超过意大利成为死亡人数最多的欧洲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

据英国政府网站消息,截至当地时间5月8日12时,英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单日新增5614例,累计确诊206715例。死亡病例单日新增539例。

在英国的华人及中国留学生数量庞大。疫情暴发后,尽管有一部分人能够返回祖国,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仍留守在英国。危难时刻,海外华人团结一致,组成一个个互助群体抗击疫情。

在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巴茨癌症研究所任职的刘鹏是其中一个互助群体的发起人。

英国当地华人组织互助群体抗击疫情

今年是刘鹏在英国的第十一个年头。

2009年,刘鹏作为华北理工大学的教师受邀前往英国,与英国脑部肿瘤研究中心一起做癌症药物的研发工作。研发工作结束以后,合作的一所英国大学向他发出了全奖博士的邀请。在英国读完博士后,他留在英国担任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联谊会主席。

2017年4月,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联谊会(以下简称联谊会)在中国驻英国使馆教育处的支持下成立。联谊会旨在团结历届获得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加强获奖者内部沟通和交流,并通过这一群体促进中英两国在教育、科研、商业等各领域的合作。

此次新冠疫情期间,刘鹏带领联谊会的伙伴们联系英国华人为湖北捐赠医疗物资。在国内疫情缓解,英国疫情暴发后,作为医学领域的学者,他还联系身边具有医学背景的朋友,与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以下简称全英学联)共同组成了一个“抗疫”团队,为还在英国的海外留学生提供医疗物资、线上问诊和心理辅导。

“通过自己学习的知识和不懈努力能够帮助到一些人,哪怕我根本都不知道他们的姓名。选择不在疫情期间回国,因为我们留在英国想做更多。”刘鹏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刘鹏及其组织发往国内的物资。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英国疫情暴发初期,许多在英国的华人都决定回国,刘鹏则选择留守在英国。

“当时我还在大学工作,工作没有停,不想擅自离岗。后来国内的疫情控制住以后,我想还是别回去给祖国添麻烦。”留在英国的刘鹏带领联谊会和全英学联做了许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全英学联是目前英国最大的华人社团,也是留英中国学生学者的最大联谊性质社团,目前拥有近17万名会员。

“在英国学校关闭后,这边有很多留学生留守,我有医学和病毒学疫苗研究背景,我身边的几位朋友也是相类似的专业,所以我们联谊会和全英学联一起,为留守英国的留学生们做抗疫知识普及,心理安抚,在线问诊答疑等活动。”刘鹏说。

刘鹏带领联谊会和全英学联做抗疫志愿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国内疫情严重的时候,他带领组织捐赠了一批物资发往湖北荆州中心医院。“通过我的大学同学,当时联系到武汉的两家医院和荆州市中心医院。考虑到武汉接收到的捐赠也很多,就想着捐给湖北其他紧缺物资的医院。”

刘鹏与荆州中心医院的医生沟通捐赠细节

3月6日,联谊会组织的捐赠专项工作小组将150个护目镜、141件防护服从英国发往荆州中心医院,总价值约人民币25000元。

刘鹏及志愿者第二阶段的工作,关注的是疫情期间在英留学生的身心健康。刘鹏所在的联谊会选出四个具有医学背景的成员,再加上全英学联主席张峰博士带领下的五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团队。全英学联负责搜集需要帮忙的人,联谊会的人员负责线上问诊、解答相关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小团队又联系其他志愿者组成一个大团队,总共有将近五十人为在英留学生的身心健康奔波。

“没问题,你什么时候打我电话我都接”

“我们主要做的是两件事,第一件就是要稳定留学生情绪,让他们不要恐慌。我们组建了两个大群,把这帮孩子们拉进来,给他们做疫情知识解答。我们都有医学背景,我又是做病毒研究工作的,所以对新冠病毒有一定的了解。团队里还有一位博士,在非典期间上过一线。我们给孩子们解释病毒是怎么回事、如何防控等等,还提供线上问诊服务。”刘鹏说。

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群体十分庞大。刘鹏介绍,据全英学联统计数据,在英中国留学生大概有22万人。

刘鹏一天会接到两三个感觉自己有疑似症状的留学生的电话。“其实大部分人还是普通的季节性感冒或者咽炎,我们也主要是以安抚为主,没有做核酸检测之前谁也不好下定论。我们尽量给他提供一些缓解措施,不会帮他下定论,一个是科学上不严谨,另一个是会让他恐慌,不利于病情恢复。”他说。

刘鹏接到过一个电话,是一个二十四岁的留学生,同宿舍的人都走了,只留下她一个人在宿舍。前段时间,她觉得自己嗓子不舒服,有发炎的症状,比较严重,就打电话给刘鹏咨询,刘鹏回忆说:“她当时也不敢乱吃药,自己待在宿舍很害怕,就给我打电话,一边打一边哭。我就慢慢劝她,首先从知识上普及,说你已经三周没有出门了,感染几率非常低,你也没有和别人接触过,不太可能是新冠肺炎。然后从她的症状判断她就是普通的咽炎,指导她吃了一些药。”

她听完放心了很多,但还是和刘鹏说:“我如果有问题随时打你电话,你可一定要接呀。”刘鹏说:“行,没问题,你什么时候打我电话我都接。”过了三天,姑娘给刘鹏打电话汇报情况,说自己已经没事了,也不害怕了。刘鹏把这件事在大群里讲了,告诉留学生们不要过分恐慌。

“心理上的辅导,往往比看病、在线问诊这种辅导的效果好。而且他们自己痊愈了的话,还能影响他身边的一帮人。”刘鹏表示希望通过这种“辐射作用”帮到更多人。

刘鹏认为,留学生独自在外,有一些类似症状,会自己吓自己。“而且这一代留学生年龄偏小,都还是孩子,经历得比较少,疫情让他们快速地成长了。”

除了有轻症的一些留学生之外,刘鹏也遇到过重症患者。“当时那位患者已经没办法说话,只能在床上躺着。我从经验来判断,他的各种症状都很符合新冠的特征,他的妻子在身边照顾。我指导了用药,说了一些家庭防护的措施,又嘱咐如果体温超过三十九度,呼吸频率超过每分钟三十次,就要赶紧拨打999叫救护车,也务必要通知我。”

接下来的几天,刘鹏一直跟进着这位患者的情况。终于在第七天,他接到患者妻子打来的电话,他的妻子听起来非常开心:“我老公已经有力气和我吵架了!”

刘鹏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说:“我当时笑了,心里也特别高兴。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努力能够帮助到一些人,哪怕我根本都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为他们在疫情期间提供支持,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

刘鹏和志愿者们不仅为留学生提供了心理咨询,还携手全英学联一起协调了防护物资,给打算回国的留学生提供防护服、护目镜。有疑似症状的留学生没有药品,刘鹏也会提供给他们。“我们还联系了英国一个在线医疗机构,可以快速地对接英国的医疗资源,让真的有急症的孩子们至少做个CT检测。”

给英国邻居示范抗疫措施,目前生活物资充足

据刘鹏观察,英国疫情暴发初期,英国国民的重视度普遍不高,或者不知道如何防范。

刘鹏分析,“这其实和英国最初的群体免疫政策有关系,英国有类似的历史传统。十八世纪英国有天花的时候,他们会举行天花派对,目的是让大家都免疫。所以这回群体免疫政策出来以后,国民觉得这次有可能也按照这种模式来。所以说,即使这个群体免疫没有实施,但后续抗疫的影响还是有的,很多人可能就此觉得没必要太在意。”(编注:英国政府从未公开宣称过采取群体免疫政策,但其3月宣布的温和抗疫措施被认为实质上就是采取群体免疫的策略)

刘鹏在自我隔离期间,外面买回来的东西都会消毒,在外面穿的衣服会挂在通风口,平常出行也都会做好基本的防护,国内的侨联还有刘鹏的家人也都给他寄了一些防护物资。“华人的防护意识都是很好的,所以即使海外疫情这么严重,真正感染的华人还是比较少。”

刘鹏的英国邻居最初想积极配合群体免疫政策,但后来发现情况不乐观。刘鹏劝他:“这个病毒感染能力很强,可能比2003年的SARS(非典)还要严重。”两人认识很久,这位英国邻居很信任刘鹏。刘鹏说,“我给你一些口罩,平常出门把口罩戴好,能不出门就不出门。然后你看我囤什么物资,照着我的囤就行了。”

“英国的措施是慢慢收紧的,如果政府一下就实施严格限制的政策,很大程度会激起民众的反抗情绪,会起到反效果。他们就一步步关闭学校、餐厅、工作场所等等,循序渐进。随着(确诊病例)数字一天天增长,我身边的英国人也基本都不出门了,平常空空的停车场现在全都是车,大家都在家里待着。”刘鹏介绍。

空无一人的伦敦Bank地铁站。

英国疫情日益严重,刘鹏国内的亲友也十分担心他的安全。“我有个朋友打电话来问我,能不能买到米和面,说要寄给我几袋。”刘鹏笑道,“我问他从哪得来的消息,虽然确诊人数在增长,但日常生活物资还是非常充足的。”

物资充足的英国Sainsbury超市。

“我们其实没有那么担心,只要自己做好防范,减少出门次数,生活还是照旧的。英国每个公民还有拿永居卡的人,都有医疗保险,所以看病免费。来这边的留学生也会提前购买保险,所以不用担心高额医药费的事情。”刘鹏说。

    责任编辑:朱郑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