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仝卓舞弊、被冒名上大学,官僚特权腐蚀教育公平

2020-06-14 19:3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陈赟

16年前,一个贫困家庭的女孩高考“落榜“,无缘大学梦。只能四处打工,艰难为生。16年后,想要通过报考成人教育学校,来弥补心中的缺憾。却无意中发现自己当年其实考上了大学,却被别人冒名顶替,知道真相的她情绪崩溃。

近日,山东女孩陈秋媛(化名)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经媒体的报道,引发大家广泛关注。6月3日,山东理工大学在其官网发布一则《关于对陈秋媛进行学历注销处理的公示》。公示称,“经过资料收集、学院联络核查和学校审核,我校200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陈秋媛系冒名顶替入学,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我校将按程序注销陈秋媛学信网学历信息。”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官网截图

6月10日,山东省冠县人民政府就此事发布最新调查结果:顶替者陈某某现在街道办工作,已被停职。事件涉及详细信息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被改写的人生再也无法得到补偿

16年前参加高考却“落榜

据媒体报道,陈秋媛1984年出生在山东省冠县一贫困户家中,家里还有一个哥哥。一家人省吃俭用,都将希望寄托在这个女孩身上,希望通过读书能够走出去,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在家人眼中,陈秋媛很努力,她父亲曾说:“要是女儿能上了大学,就算是砸锅卖铁借钱,家里也会让她去读。”

2004年6月,作为理科生的陈秋媛参加完高考并填报志愿。16年后,她回忆起自己曾填报三个志愿,前两个是上海高校,第三个是山东理工大学。由于当时信息不发达,只知道考了500多分。直到今年她才查到,自己的高考成绩为546分,这分数在当年并未达到理工类本科三批录取分数线,但达到了山东理工大学的专科分数线。“如果是专科录取,她也是愿意去的。”陈秋媛的丈夫介绍,那年没有等到录取通知书的陈秋媛感到格外失落,之后收拾行囊踏上打工生涯。

16年后,想要报考成人学校,才发现另一个“陈秋媛“

受学历所限,陈秋媛这16年辗转多地打工,只能从事餐馆服务员等基础工作。但她并不满足于目前的生活,一直在寻求改变。今年5月21日,陈秋媛打算报考曲阜师范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登录学信网查询信息时,却发现一名姓名和身份证号与她相同的“陈秋媛”,头像显示却是另外一个陌生女子。资料显示,“陈秋媛”于2004年9月进入山东理工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科)学习,2007年7月毕业。发觉不对劲后,陈秋媛开始联系学信网客服、公安局,询问是否可能是身份证号重复导致出现了这一情况。警察则明确答复称,身份证号不可能重复。随后,联系山东理工大学,校方调查取证后表示,已经联系到顶替者,目前顶替者在县城附近一个乡镇单位上班。他们希望能够有个调查结果,并且能得到顶替者的解释和道歉。

寒门女子,十年苦读,却被别人一朝代替,从此命运截然不同。

在当今时代,知识鸿沟越来越严重,相比占有丰富资源的富人来说,穷人想要逆袭的机会越来越少。读书,考大学是很多寒门学子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唯一途径。他们的父母很多都是朴实的农民,砸锅卖铁供他们读书。寒门学子身上被赋予太多的使命和责任。他们省吃俭用,刻苦努力学习,付出了比一般人更多的努力,想要有朝一日逆袭成功,结果还是竞争不过有权势地位的子女。有人嘲讽说这个时代是拼爹的时代,你再努力也比不上一个有权有势的爹。艺人仝卓依靠其继父强大的关系网络轻松将其往届生的身份改成了应届生,还伪造了党员身份。如果不是他本人自曝,这件事可能也不会被人发现。类似的现象相信也不在少数。

受教育权是每个公民享有的基本人身权利。在一个法制健全的国家,公民的受教育权理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不受他人侵犯。随意窃取他人受教育权是对法律的漠视,是最大的不公平。顶替者逍遥自在,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被侵犯者只能四处打工,艰难生存。“搞不懂,为何偏偏选择了我们?”陈秋媛的丈夫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更多的是无奈与苦涩。被顶替者改变的不仅是陈秋媛一个人的生活,可能陈秋媛一家人的命运都因那次顶替发生了改变。16年被改写的人生已然回不去,由此造成的损失和命运的改变是无法量化和弥补的,一查到底,真相和追责也许能够给被顶替者些许的慰藉。

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上学不在少数

 “学而优则仕”一直是我们社会基础大众追求的理念。高考,现阶段被认为是最具教育公平的选拔性考试。尤其对于穷人来说,高考是改变命运,获得晋升的唯一机会!由于早些年信息技术不发达、教育系统的制度缺失,纂改他人高考志愿、冒名顶替别人上大学、更改学籍信息的事情经常发生。

2009年罗彩霞事件。罗彩霞2004年以应届毕业生参加高考,考了514分,没有达到湖南省当年531分的二本录取分数线,罗彩霞没有被任何高校录取,而冒名顶替她的同学王佳俊却被贵州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录取。罗彩霞被迫复读一年后考取天津师范大学。而本应2009年毕业的罗彩霞却不得不面临因身份证被盗用而被取消教师资格证等一系列问题。

河南省王娜娜事件。2003年高考后,王娜娜因未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以为落榜便外出打工,之后结婚生子。2015年,申请银行贷款因个人信息不实”被拒,之后发现自己当年并非落榜,而是考上了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但被人顶替上学 。

2017年菏泽王红事件。2017年,王红意外见到“自己”的大专毕业证,而现实是12年前自己早就因故退学,另一个“王红”冒名顶替自己上了医护大专,顺利毕业后进入医院工作。

2020年4月,被媒体报道的“河南女子被堂姐冒名顶替上大学”一事。河南女子黄海霞称,自己在二十多年前高考之后并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本以为自己落榜了,却没想到是堂姐冒用了自己的名字上了大学。

 

艺人仝卓高考舞弊事件。2020年5月22日,艺人仝卓自曝高考时将往届生改为应届生身份,引起舆论指责其高考舞弊。2020年6月12日,山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仝卓以伪造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问题的调查处理通报,通报称仝卓2013年高考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 。随后,中央戏剧学院发布关于撤销仝卓毕业证书的通报。同日,临汾市纪委监委发布关于仝卓以伪造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等问题调查情况的通报,其继父因伪造仝卓应届生和党员身份,被给予留党察看一年、政务撤职处分。其他14名相关人员被通报处理。

教育公平,不应该成为某些人的特权

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在信息不够发达的年代,可能有两种情况会导致考试的信息被盗用:一种是顶替者勾结当地的政府部门,将被顶替人的学籍档案从档案库里调出,持有被顶替人的档案到大学去报到;第二种情况就是顶替人将身份信息全部更换成被顶替人的信息,然后去录取被顶替人的大学去报到。

10多年前,信息技术还不够发达,档案信息大都以纸质档案为主,这就给了舞弊者可乘之机。身份信息被冒用给当事人带来的困惑与干扰却是多少年难以磨灭的,被顶替者因个人信息不符在以后的考学、工作、生活等方面都受到了直接影响。

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导致教育腐败、教育微腐败在今天很多地方仍然存在,甚至遍及幼儿园,小学、初高中各个学龄阶段。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一点的学校,绞尽脑汁,花钱、托人、找关系,甚至不惜去触碰法律的底线。掌握教育特权的人,拥有更强大的社会关系网,通过亲疏关系、权钱交易帮助他人肆意更改档案信息、学籍信息、身份信息,以此占据更好的教育资源。教育公平,不应该成为某些人的特权,应该作为一种普惠的社会政策。对于社会底层来说,享有教育机会的公平更显得尤为珍贵,是底层人们唯一的上升通道,唯一能够凭借不拼爹,实现逆袭的机会。

扎紧制度的笼子,使教育机会公平落到实处

据媒体报道,早在2009年罗彩霞事件曝光后教育部曾于当年下半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清查高校冒名顶替别人的学生。当时在某高校,被清退的假学生就达300多人。由此可见当年制度缺失之下的高考舞弊问题有多大。教育公平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应该扎紧教育制度的笼子,让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首先教育部门应该从技术和体制两方面开展自查,查漏补缺,堵住漏洞,避免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一旦发生这类事件,不但要将顶替者的学历注销,同时还应将类似冒名顶替和资格造假的行为列入诚信档案,信用失信人名单,给予惩戒和警示。让其在今后上学、就业、生活方面都处处维艰,从根源上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对于冒用他人身份上学、篡改学籍信息、考试舞弊等破坏教育公平、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严惩,建立完善的追责机制。其中涉及到的教育腐败行为,暗箱操作、灰色利益链也要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另一方面教育部门要自觉接受外部监督,做到信息公开透明,进一步规范招生考试行为。

失去和被改变的人生已经无法得到补偿,如何才能给被偷走机会的弱势群体一个公道,给他们不可逆转的人生些许的慰藉。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给予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的救助,在今后的继续教育、就业、生活等方面给予帮扶。

教育学者熊丙奇表示“有的大学对于新生入学可能存在手续不严格,就很容易导致一些冒名顶替者钻空子。”大学在新生入学之前应该加强对考生的信息管控,认真核实。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纠正。

高考在即,虽然现在高考志愿填报、录取已实现网络公开、透明。但因恶意报复,被他人纂改志愿的事情仍有发生。提醒各位考生还是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资料信息,不要网上随意公开自己的身份信息、姓名、身份证号以及考号等,以免被人恶意利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若发现自己的相关信息被盗用或修改,应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案并追究篡改者的责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