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洱海清”背后的倾心守护 | 国投社会责任“心行动”故事④
国投社会责任“心行动”故事④
项目干好了,碑放在洱海边
没干好,你就给我放在山上!
这是中国水环境集团大理公司
总经理孟建伟的豪言
大理洱海环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启动以来
已建成6座下沉式再生水厂
231.9公里污水管(渠)
11座污水泵站,3座尾水泵站,1座生态塘库
每年可减少从洱海“抽清排污”2000万吨
项目本地员工说
当自己的母亲生病需要照顾时
没有谁会去计较辛苦得失
我们的心愿、努力和付出相信母亲湖会知道
她一定要变好,一定会变好!
“能干这个项目,这一辈子值了!”谈到大理洱海环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中国水环境集团大理公司总经理孟建伟说,“人不可能经历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以后来到大理能跟大家说我们做的这个项目,我觉得这就够了。”
几年前的洱海,蓝藻肆意生长,水质急剧恶化;如今的洱海,碧波荡漾,湖面如镜,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洱海的改变肉眼可见,而将“洱海清”变为现实的过程中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艰苦历程。
与洱海水质“赛跑”
2016年,大理洱海环湖截污治理项目开工建设,专家给整个洱海流域的评定是中度富营养化,这意味着洱海水质已处于临界点的危险边缘,一旦成为重度污染,洱海后期治理的资金、人力和工期投入势必成倍增加。“目标倒逼、工期倒排”,孟建伟带领团队开始了与洱海水质的“赛跑”。
以往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许多生活污水经过简单处理就直排入洱海。大理洱海环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修建环绕洱海一周的截污管道,截断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水进入洱海,并对污水就近处理,尾水进入湿地净化后,用于城市景观用水、农业灌溉等,实现尾水再利用,并起到阻断污水入湖效果,切实有效保护洱海,促进洱海水质持续改善。然而管道的建设,看似没什么难度,却是洱海保护中最为困难的一项工程。

“这是我近30年的工作中,遇到过的最难处理的管道建设,其中有两段的建设施工,我们请了云南省及国家的结构专家开专题论证会来商讨如何处理。”说到抢工期的建设过程,孟建伟谈到,管道的铺设难度大、资金预算的限制以及与周边民众的协调是抢工期的三个主要难题。
洱海湖盆为典型的地堑式湖盆,岸坡陡峭,深度较大,地形十分复杂。在这种条件下,管道工程尽管做了仔细的地勘、做了可研报告,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了更为复杂的问题。为了保障工期进度,孟建伟与团队绕着洱海,一步一步走完200多公里的路,边施工边解决各种问题。
“洱海周边的地质结构非常复杂,有的地方有淤泥,有的地方有流沙,还有很多填石块、填土形成的结构。项目在施工过程中遭遇了不少的技术难题和挑战。整个管网在埋设过程中,我们除了盾构没有做,其他的措施都上了。”在谈到管网建设时,孟建伟坦言从未想过管道铺设竟如此困难。

在同事眼中,孟建伟是一个“十项全能”、甘于付出的人。自2015年以来全身心投入项目建设,每年他只有一两次时间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作为大理公司的总负责人,他不仅需要全方位协调,而且几乎天天跑工地,“当时就是‘5加2’、‘白加黑’,24小时连续工作的这种状态,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没雨拼命干。”那段时间孟建伟瘦了将近20斤,头发也不知道掉了多少。常年在工地风吹日晒,让孟建伟的肤色愈发显得黝黑,加之性格豪爽,很多人都将他误认为大理当地人:“孟总早已不像从上海来的白领了。”
孟建伟曾和环湖截污几任指挥长说,你可以立块碑,如果这个项目我干好了,你就可以把这块碑放在洱海边上,如果没干好,你就给我放在山上!

坚决守住阻断污水、
隔离病毒的最后一道防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蔓延,污水处理厂作为阻断病毒的最后一道防线,稳定达标安全运营至关重要,大理项目团队面临着较大的运营压力。一方面,洱海的治理必须保持连续性;另一方面污水处理厂要一手抓疫情防控、员工安全,一手抓安全生产、出水稳定达标。

“疫情是可怕的,但是我们有信心。”面对疫情带来的运营难题,大理公司总工程师李建军带领着同事们一起坚守岗位。较之传统地面污水处理厂完全暴露于自然环境之中的处理工艺,下沉式再生水厂采取封闭运行方式,能有效阻断病原体传播,隔绝气溶胶外溢。李建军积极为运营人员讲解下沉式再生水厂的工艺优势,经常开展心理疏导,还主动承担起集中采购、运送物资的任务,让一线员工更加坚定信心,保证实现疫情期间安全稳定运营。
“污水处理厂是隔离病毒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抗疫中的作用非同小可,一天都不能停工。”中国水环境集团大理公司总经办经理尹砚说,当时她在湖北探亲遭遇全省封城,只能远程发挥着“大管家”的职能,及时将疫情防疫物资统筹调度到每一个厂站,为一线员工提供强有力的防护物资保障,让员工能安心工作,确保公司所有下沉式再生水厂安全稳定运营。

回忆起疫情期间紧张而难忘的经历,尹砚说,真切感受到了员工的团结和奉献精神。去年公司录用了一位腿脚不便的村民做保洁员,闲暇时间他把厂区周围空地开垦成菜园,为食堂免费提供蔬菜,疫情期间也主动申请加入到水厂防疫一线工作,每天主动背着大桶消毒液在厂区消毒,他说:“公司对我有情,我能做的也是为公司尽力。”
唯有不辜负,方能归初心
目前的中国水环境集团洱海环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已经处于稳定运营阶段,包括6 座下沉式再生水厂,231.9公里污水管(渠),11座污水泵站,3座尾水泵站,1座生态塘库。洱海水环境治理项目实现周边居民生活污水应收尽收,经过处理的水通过生态塘库和湿地的自然净化后,再用于补给农田灌溉和山体绿化,每年可减少从洱海“抽清排污”2000万吨。

在这样的庞大工程前,项目运营与维护成为重中之重。“洱海目前面临的污染,不是来自单一的污染源。洱海的面积很大,周围的污水产生地也比较多。”谈及洱海治污的运营状况,李建军说污染源不稳定、进水指标波动大等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除了日常调整进水指标,运维团队坚持每月至少全程巡查两次管线并进行细致的问题筛查,包括检查井盖井圈是否有破损、测试井内有毒有害气体浓度、污泥淤积情况、水流是否正常等。未来,运维团队还将建设手机移动端进行智慧运维,不断提高运营效率。

大理项目有许多世世代代生活在洱海边的本地员工,他们从小喝着洱海水、在岸边嬉闹长大,洱海承载了他们从天真、青涩到成熟的回忆和情感。看着洱海一天天“虚弱”,就像自己的母亲生病了一样。尽管在项目建设和运维过程中面临很多的困难、挑战和压力,但他们说,“当自己的母亲生病需要照顾时,没有谁会去计较辛苦得失,我们的心愿、努力和付出相信母亲湖会知道,她一定要变好,一定会变好!”
———— / END / ————
责任编辑丨卢 阳
执行主编丨唐 巍
Tips
最近微信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订阅号时间线被打乱,参与互动少的号会被往下沉。想要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读完文章后点一下“在看”。或者点击公众号介绍页的右上角,把我们设置为“星标”,这样才能保证文章会被第一时间推送给你。
原标题:《“洱海清”背后的倾心守护 | 国投社会责任“心行动”故事④》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王毅会见拉夫罗夫
- 多省份新一批援藏干部领队相继亮相
- 汽车经销商呼吁淘汰落后产能

- 华泰证券:“反内卷”助力供给侧调整,化工行业有望迎景气修复
- 中信证券:美国通胀压力或于今年下半年逐步显现

- 原名《旧事重提》,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
- 中国近代翻译家严复提出外语翻译的一个原则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