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图说一战③︱生与死的舞台:一战前线士兵生活

朱联璧 编译
2014-08-06 16:35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编者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政府、军方到个人都留下了丰富的图文资料,让今人得以了解当时的世界。时值一战百年,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推出图说一战系列,选取过去一年间欧洲各国档案馆新公布的图片资料,以及几位历史学者在海外实地拍摄的战场遗迹、书信档案等,为读者展现一战的不同侧面。本文是第三期,介绍士兵在战争前线的生活。

        

        1. 在休战时期,有些士兵也成为了战地情况的记录者,他们用自己的相机,拍摄下了同袍们日常生活的情况。这一组图片拍摄于1915年,总共50张,记录的都是表情相对比较轻松的德国士兵的军旅生活。从当时德国士兵的构成来说,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相当富裕的家庭,也由此拥有了记录战争生活的相机。第一张图是相册的封面,可以看到女战神手举代表普鲁士的旗帜,表明相片的作者是一名德国士兵。第二张图是排队等候食物的士兵,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第三张图的主角表情相对严肃,有一位正在演奏钢琴,这样的娱乐活动对于残酷的战争来说,似乎显得有些突兀。第四张图片是在泥地里倒伏的士兵,旁边放着他们的自行车。就当时而言,拥有自行车依然是一件相对奢侈的事情,猜想这些士兵来自相对富裕的家庭。第五张图片中,士兵们正在脸盆旁边梳洗,表情看起来同样相当轻松愉快。第六张图片呈现了军医在凛冬为一位士兵包扎伤口的场景,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一面。

        来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worldwar-in-photos

        

        

        2. 对战争中的士兵来说,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对提升士气非常重要,因此,负责供给的士兵也要在各种条件下确保提供充足的食物。由于意大利军队作战的地区很多是山区,海拔很高,对于需要提供食物的士兵来说,要面临的难题也更多。这张图展现了当时位于海拔6000英尺(约1800多米)的意军厨房,拍摄者属于意大利王室军队的最高指挥部,目的是希望留下关于战争的“光荣”记忆。旁边这张则是2014年马恩河附近的战壕遗迹中留下的当时使用过的炊具以及水壶。这就是战争时期的厨房里面会出现的日用品。

        来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kitchen-2000-metres;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宏图摄。

        

        3. 战争期间可以获得的烹饪原料相对于和平时期要少很多,如何用有限的食材烹调可口的食物,对于炊事班的士兵来说也是难题,尤其在20世纪初,男性很少进入厨房工作,所以烹饪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陌生的事情。这就是一本当时德国军队里使用的战壕菜谱的封面,里面涉及到的原料和操作步骤都很简单,适合缺乏烹饪技巧的士兵。多数的材料只需使用封面上这种坚毅火炉即可。即便是在当时的菜谱中,也提到了民族身份。比如说到培根炒蛋这道菜时,菜谱上写道:即便这是一道在英国流行的早餐,不过在战场上我们也可以烹调。

        来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trench-cookbook

        

        4. 这张图展现了当时前线士兵的日常生活。一位英军士兵在弹坑造成的洼地的积水中梳洗。从现代卫生的角度来说,显然水不够清洁,但这就是当时士兵真实的生活状态,缺乏洁净的水源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

        来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british-soldier-makes-toilet

        

        5. 比起是否拥有洁净的水源洗漱,是否能在受伤之后得到及时救治,可能才是士兵们更加关心的问题,也是全军上下都非常关注的。尤其在使用了大量新的杀伤性武器之后,士兵们受到的身体创伤和过去不同,很多也更加致命。在伊瑟河的战役中(1915年4月22日至24日),加拿大士兵在48小时内的伤亡人数达到了6000人,这对于当时的医疗队来说也是极大的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医疗人员的救治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记录了加拿大在伊瑟河的第一分队工作记录的手册,解说了他们的战争经历,包括驻扎的地点以及治疗的手段。

        来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war-story-of-canadian-army-medical-corps1#

        

        

        6. 这是1914年一位受伤的士兵的伤口中挖出的弹片的图片。这位塞尔维亚士兵名叫米兰•斯塔维克(Milan Stavić),从碎片中可以看出当时奥匈帝国在1914年使用的子弹是如何在体内爆开的,而所有爆开的碎片都在体内变成了散弹,从而造成二次伤害,对士兵的机体的损伤极大,如果是四肢受到了这样的伤害,伤者多半需要面临截肢,如果头部遭受这样的损伤,结果多半是致命的。士兵在战场上受到的伤害究竟是怎样的?通过散开的弹片的图片,或许可以帮助今人窥知一二。这张图片来自一份1916年对于塞尔维亚被入侵情况的报告,作者是瑞士洛桑大学的法医学教授鲁道夫•阿奇博尔德•赖斯(Rodolphe Archibald Reiss),他的报告收集了当时奥匈帝国战争罪行的证据,除了有这类照片之外,还有亲历者的经历记录,统计报告等等,也包括他自己的观察和解读。

        来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fragments-explosive-bullet

        

        7. 这张照片上的棺木里装载是在1915年死于伤寒症的平民的遗体被装在马车上,准备运走。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同时发生的还有广泛传播的疫病,但因为战争占据了后人更多的关注,导致疫病对战争的影响的讨论一直都较少。从实际的影响来看,由于疫病造成的社会影响依然很大,改变了不同地区的人口结构以及民众心态。而一战的结束前爆发的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导致了全球范围内5000万到1亿人口死亡,最终影响了战争的进程,促进了战争的结束。

        来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transportation-typhus-victims

        

        8.  宗教生活也是军旅生活的一部分,广义上可以包括很多活动,如参加礼拜、阅读宗教出版物等等。这张图是1915年德国为复活节出版的一份宗教出版物的封面。对于前线的士兵来说,战争让他们与死亡格外接近,艰苦的战壕生活也让士兵们尤其需要慰籍和希望,于是选择了参加宗教活动或者阅读宗教出版物。因此,战争期间宗教出版物的数量极为庞大,并且会集中在重要的宗教节日前后出版,尤其是代表重生和希望的复活节。而且,对于20世纪的很多士兵来说,战斗依然是为上帝而战,获得胜利就是为了体现战争的荣耀,所以会在战壕里阅读宗教出版物来提升士气。对于政府当局来说,宗教出版物也由此成为了战争宣传资料的一部分,于是也会支持其出版和流传。

        来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christ-risen-easter

        

        

        9. 这张图是不同宗教归属的士兵在军队牧师面前向君主和国家起誓的场景。尽管欧洲战场的大部分士兵都是基督教徒,但其中也有一些是伊斯兰教徒。比如在当时的塞尔维亚人口中,比例最大的是东正教教徒,而在其他宗教的信徒中,伊斯兰教徒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第一张照片是塞尔维亚的东正教徒起誓的场景,而第二张则是穆斯林中参加过麦加朝觐的教徒周围站了很多穆斯林士兵的场景。可以看出,至少在军队内各种宗教的教徒都是被接纳的。

        来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oath1orthodoxchristian

        

        

        10. 尽管战争的各项条件艰苦,但停战期间士兵依然有娱乐活动,只不过他们脸上的深情看起来并不十分愉悦。这是1916年俄国士兵寄出的一张明信片,正面就是士兵们在休息时间跳舞的场景,上面还有俄国的谚语:人不能逃脱的只有死亡。明信片是一位叫做科里亚(Kolia)的士兵寄给他的兄弟萨尼亚(Sania),希望对方能在和平与幸福中生活,而不是面对残酷的战场。他接着在明信片上提到了自己参战的感受:一年之前上前线的时候没有料到战争的时间会如此漫长,没想到会长久远离自己的爱人。现在面前的选择只有两种:或是战死,或是戴满勋章荣归。这些文字也透露出了当时士兵的内心活动。

        来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postcard-soldiers-dancing

        

        11. 战壕中的娱乐活动还包括做谜语书,这两本分别是当时出版的两本谜语书的封面。第一本的封面是篝火旁边的士兵,而谜题是一个在树林中行进的士兵,正在寻找神枪手。答案则在这一页的反面。整本书收集了超过100条各类的谜语,包括填词游戏和棋局等等,可以让士兵们打发在前线的漫长时光。而且,谜语书本身也是宣传的工具。比如“丛林中的神枪手”这样的题目,就象征着普法战争时期普鲁士军队的士兵,他们在一战期间屠杀了大量法国和比利时的平民,也由此变成了谜题。第二本是1915年出版的德文谜语书,封面是一个穿着军装的胡桃夹子。从内容来看,同样是为了鼓舞士气,消磨在前线的时光

        来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puzzle-book与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nutcracker

        

        12. 这是1915年12月17日在阿尔巴尼亚出版的一份报纸《信使》(Vesnik)。当时这份报纸每2天出刊一次,让身在阿尔巴尼亚的塞尔维亚士兵了解当时前线的战况,从而鼓动他们的士气。这种报纸采用的出版语言并非是塞尔维亚语,而只是罗马字母,因为当时印刷报纸的设备不能印刷出来需要的字母,而且阿尔巴尼亚的报纸原本只使用意大利语印刷,所以意大利语中没有的塞尔维亚语的字母也就在报纸上消失了。从内容来看,报纸介绍了当时军队的情况,说明需要这份报纸帮助士兵了解战争的局势。而无论是报纸采用的语言还是记录的内容,都越发明确地划分出了不同民族的身份。可以说,一战进程本身就是民族身份不断强化的过程,报纸就是强化身份的重要媒介之一。

        来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vesniktheherald

        

        13. 除了报纸对战场情况的即时记录,战后出版的文学作品同样记录了大量的战争经验。这本1916年出版的《男人、女人和枪炮》,作者就是前线的官员赫尔曼•西里尔•麦克尼尔(Herman Cyril McNeile)。由于军方禁止士兵使用真名发表,所以麦克尼尔又难过了萨珀(Sapper)的笔名来发表。其中有些故事是在《每日邮报》首发的,并且深受读者欢迎。对读者而言,萨珀的故事提供了关于真实的战壕经验的冷静描述,引人入胜。而他笔下塑造的英国老兵形象也同样深入人心,绅士而又有冒险精神。

        来源:http://www.bl.uk/collection-items/men-women-and-guns

        

        14. 在今天的西线战场,可以看到锈蚀的铁丝网、楼梯和干枯的木桩,已经看不到斑驳的血迹,至多只能想象一百年前炮火连天的场景。战壕边只剩静默飘扬的国旗和重新生长的树木,见证了战后的宁静与和平。

        来源:李宏图(摄)

        

        (鸣谢复旦大学历史系李宏图教授提供欧洲战场遗址图片。)    

延伸阅读:

图说一战①︱战争动员:各国宣传部长的较量

图说一战②︱搏击海陆空:你有飞机我有大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