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球城市策略|寻找避难所(3):维护家园

相欣奕
2022-04-04 12:22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疫情所迫,上海进入严格封控期,千万人口居家闭门不出。这样的艰难,前后许多城市都经历,甚至让人怀疑,未来的常态,或将随时有“被选中”的城市进入静止状态,持续一个月或更久。“避难所”系列,原由俄乌战争难民问题而来,重归疫情之下的家园,也是顺势而为。人类生存向来都不容易,非常时期,格外能感知安稳家园之宝贵,并思考巩固家园之路径。

家园村落,是栖居地,更是庇护所

“Shelter”(庇护所)一词,尽显居所之本意,一个温暖安全之地。原始人类在野地中跳跃腾挪,玩耍觅食,却也要躲避漫漫长夜、酷暑或寒冬,以及许多畏惧之物;还要安置珍贵的食物,以及需要照护的婴孩。恰好寻得一个洞穴,洞口狭窄隐蔽背风,洞中不逼仄也不积水,人们躲避其中,只要有食物有水,任凭洞外雨肆风狂。又或在潮湿溽热之地,攀爬到一棵大树枝杈上,像鸟儿一般搭起巢穴,只要有食物,任凭树下野兽毒虫游走,雨水快速冲刷而过。人也是动物,也有飞鸟或走兽的本能。旷日持久的穴居和巢居的印记,依然留存。但人毕竟是人,用火、用手,制造工具、直立行走——终于由寻找庇护所,自立自强到建造聚居地。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微信公众号@北京发布 图

陕西窑洞 微信公众号@榆林文旅 图

傣族竹楼民居 微信公众号@香格里拉之声 图

定居需要勇气,营建耗费人力物力,意味着把自己的一切与土地绑定。想象远古平原上散落的原始小村落,这样把自己和财富毫无遮拦摊开在大地之上、阳光之下,而非在山洞在巢穴之中藏匿,得有多么大的勇气。此时此刻,人成为自信自强的万物之长。人们要借群居之力得到保护,要以群居的方式繁衍生息。古今中外,翻寻传统村庄的历史,总能发现许多关于生活方式和生存之道的提示。

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聚落想象示意图 

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村落示意图

城市中的个体,避灾意识和能力未必强大

大城市与村庄截然不同。尽管初来乍到者在城市立足和谋生不易,但站稳脚跟之后,人会产生安全感——置身大城市密密麻麻的人群之中,毋须为生命安全担心,城防自有超出个体的体系。当然,这样的安全感往往脆弱不堪,战争火灾地震瘟疫饥荒都可能是灭顶之灾。在这个意义上,城市中的个体,就避害意识和能力而言,并非强大,反而更为淡漠和薄弱。灾难惨痛,但健忘让人乐观。十几年几十年,灾难就会遗忘。人真是强韧如草,春风春又生,安稳之后立即繁衍兴旺。

以沙漏和沙粒代表地球上死去的人口和现存人口,以及每年出生和死亡人口 微信公众号@城读 图

悲观主义者肯定会对许多城市的前景感到忧虑。

比如墨西哥城,面积1525平方公里,含卫星城在内人口超过2000万,其绝大部分城区都建立在填湖而成的不稳定地基之上,被形容为“碗中盛装的果冻”,成为巨大隐患,地震袭来,风险巨大。此外,墨西哥城的城市化进程远超工业化速度,长期失业和半失业导致许多人成为城市边缘人群,贫困、污染、拥堵等城市问题接踵而至。为遏制城市无序扩张,政府采取“卫星城”计划,对底层外来人口不再包容,对城市贫困居民也渐趋排斥。他们面临的是“以何为生”和“何处住居”的双重困境,与其在无可谋生的大城市中艰难求生,莫若分散到各处谋求更好的生活。

墨西哥城俯瞰 中国网 图

2020年新冠疫情初起,城市中的贫民窟感染及防疫举措频频出现。以印度孟买达拉维贫民窟为例。城市工业化之初,贫民窟中的居民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城市高尚转型之际,贫民窟又成为难以拔除的眼中钉;日常时段,要施以恩惠笼络选票,孟买为贫民窟提供的水电补贴每年高达数千万美元;瘟疫当前,贫民窟又会成为防范封堵以免燃爆的炸药桶。正如澎湃新闻题为《印度城市化中的破碎之人》的文章所述:“他们曾经是穿梭在丛林中的化外蛮族,是吃牛肉的贱民;今天,他们变成了一张张选票,变成了多元文化的象征符号;突然间,他们变成了罪犯、传播疾病和破坏本地文化的入侵者;一转身,他们又变成了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廉价劳动力,汇入了抽象的数字和各种他们读不懂的语言书写的报告中。”“城市中最贫困的社区在面对不可抗力作用之下会更脆弱。”所言不虚。

另外,孟买位于南亚季风区,每年夏季都饱受季风强降水之苦。达拉维原本就是沼泽之地,地势低洼,雨洪影响到供水、厕所、道路、住房。而孟买有半数以上居民生活在贫民窟,达拉维只是一个代表。这个意义上,达拉维是孟买的一部分而非赘生物,正如贫民窟是印度城市的一部分而非赘生物。

论及对强大城市的迷恋时,我们最不可忘记的,就是城市中个体的脆弱,尤其是弱势群体。

印度孟买贫民窟 视觉中国 资料图

俄乌战争燃起军备竞赛

1920年代重庆朝天门干阑式建筑(摘自《三峡古典场镇》,季富政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第179页)

 

1940年代空袭警报时市民进入防空洞躲避。

2018年7月20日,重庆渝中区,在防空洞内避暑的人们。 IC 资料图

 

重庆涪陵乌江岸边816地下核工程,1967年开始修建,1984年停工,工程量巨大 相欣奕 摄

笔者所在的重庆,曾作为抗战时期的国民党陪都,饱受长达6年10个月之久的日军轰炸之苦。重庆人的顽强不屈,“越炸越强”也自此闻名。笔者曾在渝中区居住几年,每天从较场口大轰炸惨案遗址前经过。每年6月5日,防空警报响彻重庆城。1938年开始,重庆结合山城地形,挖隧道抵御空袭。挖建了一条横贯老城区南北东西的超长隧道,共13个出入口,可容纳40000余人,被誉为“当时世界各国伟大的都市防空工程”。时光变迁,和平年代,山城纵横交错的防空洞,在空调尚属奢侈品的早年间,变成了抵御漫长酷夏的“市民纳凉点”,千禧年前出生的重庆崽儿,基本都有在防空洞纳凉度夏的童年记忆。今时今日空调已然普及,防空洞被开发为火锅店、酒吧咖啡馆、文创展览空间等,引得本地人和对网红城市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趋之若鹜。当年的超长隧道更有妙用,与渝中半岛众多地下停车场打通,为渝中半岛修建地下车道,极大缓解了拥堵。

俄乌之战持续月余,势必让世界各国掀起一番军备和国防热潮。居安思危,“深挖洞、广积粮”或将再次列入世界各国议事日程。据澎湃新闻标题为《战争与和平:专家们为什么都错了?》的文章对战争结果的分析,“北约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局面无疑会升级,包括在战略威慑方面。双方发生军事冲突的风险越来越大。东欧国家势必出现一波激进的军事化。俄罗斯也不得不卷入到消耗巨大的军备竞赛之中。而在西方,各国的国防开支将大幅上升,和平时期被推迟的防务和军事现代化计划都将提上议事日程。”

另一方面,俄乌战争,给交战双方乃至整个欧洲带来的只有伤害。双方对此心知肚明,却总会因由各种情势卷入漩涡。人民日报标题为《谁在大发战争财?谁在有意将俄乌冲突长期化?》的文章指出,“俄乌冲突爆发,美国军工企业股价大幅上涨。谁在大发战争横财?谁在有意将冲突长期化?不言自明。美国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一书中指出,战争需要有人来准备和‘烹制’,如果没有这些人的推动,战争根本不会发生。美国政治中就有一个嗜好‘烹制’战争的“怪兽”——军工复合体。”

就亚洲地区而言,王毅同巴基斯坦外长会谈时表示,“当前形势下,尤其要警惕乌克兰危机外溢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允许冷战思维在亚洲地区回潮,不能允许阵营对抗在亚洲地区重演,不能允许本地区的中小国家沦为大国博弈的工具甚至牺牲品。中方愿同巴以及周边国家一道,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做出亚洲地区的贡献。”

俄乌战争令人齿冷。如此多人的日常生活乃至生死存亡,就掌控在几个强人的一念之间。此时此刻,止战和平,是国际社会应竭尽全力促成的。正如笔者前文所述,“如果人人都能推己及人,城市就不再是一个寄托功绩的宏大对象,而成为与我们别无二致的许许多多人的家园。他们在此工作谋生,生儿育女,有日常的烦恼和乐趣,可能有自然灾害的不可抗力袭来,却不应遭受由同类加诸的厄运。”

为何要和平?当今时代,军工如此突飞猛进,大杀器频出。想想俄乌战争中关于核电站的几则消息,就已让全球不寒而栗。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波及甚广,遗患至今。而3月31日,攻占并控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一个多月之久的俄军,终于把电站移交给乌克兰,人们才松了一口气。可见,战争国不仅自己卷入战争泥沼,还在摆弄着潘多拉魔盒,置更多人于危险境地。

战争爆发,全力投入军备,可算“误把烟当成了火”——因为真正火烧睫毛的危机,是气候变化。气候危机,全球面对,不分你我。更多人将成为难民,失去家园,艰难重寻避难所。即便有些国家和地区未被划入气候变化严重影响范围之内,但邻居有难,独享清静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对气候危机的呈现方式,我们所知甚少,何处能保证可独善其身?

城市如何成为巩固的家园?

2022年2月28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名为《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的第六次评估报告。这份报告非常重要,但俄乌战争遮盖了它。报告冗长,罗列许多数据,警醒人们:“一切真的岌岌可危。”

如“寻找避难所”序篇所言,原本IPCC报告出台,“全球城市策略”的关注重点应是城市气候韧性提升,由于“战争”突然插队而更改主题为“难民”。可话又说回来,城市气候韧性提升,正是免于让人们沦为“气候难民”之道。

“韧性”和“可持续”,一直是澎湃新闻市政厅栏目的主要努力方向。

就气候韧性而言,2021年郑州洪水之后,“与洪共存”系列文章对国际洪灾应对措施进行了梳理呈现。系列文章提出绘制增强型洪泛区地图、以规划减灾、增大信息透明度、灰绿结合防洪基础设施若干思路。并指出,雨洪的应对,思路比技术更重要。纽约为曼哈顿岛选择了BIG  U方案,哥本哈根选择了以人工海岛抵御海水上涨、以蓝绿交织缓解极端暴雨的方案,印尼选择了放弃雅加达并另择新都。无论遭受过还是没遭受过洪水袭击的城市,当务之急,都需要把本城自然行洪通道以及人工排水系统仔细梳理一遍,找到最大的短板和隐患。关乎城市安全,需要扎实完成,如果只做做样子,可是会害死人。

对面临洪水威胁的许许多多城市而言,决策者需要做出判断,其实只要自问以下三个问题:

面临洪水威胁,是听之任之,还是采取行动?应对洪水威胁,有什么资本,可调用多少资源?目前想大力投入的,是灰色基础设施,还是绿色基础设施?考虑清楚之后,组织人马,着手行动起来就是了。

延续防洪韧性话题,2021年10月再推出“韧性智慧”6篇,对旧金山、鹿特丹、温哥华、坦帕、密歇根等城市/地区的韧性规划加以引介,以期抛砖引玉,为中国城市提供借鉴。

就“可持续”而言,市政厅每篇文章都可谓蕴含这一理念。具体行动方案和路线,比如2017年推出的“100城市方案”编译系列10篇,可供各地市长及关心城市未来发展的市民阅读。市长不一定会把“全球思维,地方行动”随时放在嘴边,但他们是这句口号最重要的倡导者与践行者。当地方行动起来,整个地球将随之改变。每个城市都应承担各自职责。很多情况下,城市面对的挑战大同小异,典范与案例至关重要。《100城市方案》恰逢其时,提供了100个城市可持续之路的案例以及其成功要素。

目前世界人口半数以上居住在城市,且比例将持续增加。村庄家园之梦,对大多数人而言已成奢谈。开弓没有回头箭,许多人无乡可归。这个意义上,无论俄乌战争的难民,上海当下疫情封控在家的居民,抑或现有和将成为的气候难民,都注定漂泊。百般磨折,至少让人们亲身体验,或感同身受“家园”的宝贵。

如果远离故乡,就去往异国异乡陌生的城市中,自己营造家园;如果仍在故土,当然知道如何珍爱家园。自上而下的社区营造正是当前城市涌动的力量,把社区和城市,当成心有所属的家园,动手是第一步;主动关心和连接你的友邻,必不可少。

谁敢说城市将有一帆风顺的大好前程?2020年以来,疫情、气候灾害、战争,如此这般折磨一番,个人、城市、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应该对韧性和可持续加以重新审视和思考。希望世界和平,自信自强又不乏智慧的人类拥有更加公平包容和更为可持续的未来。

    责任编辑:王昀
    图片编辑:蒋立冬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